帮隔离中的孩子做好心理调适?
在本轮疫情当中,有些确诊患者为未成年人,有的和家长一起,有的独自接受隔离接受治疗或集中隔离。由于事发突然,孩子及家长们难免出现焦虑、恐惧、愤怒、自责无助等情绪。虽然在应激状态下短暂的情绪反应是正常的,但照护者们仍然可以尝试一些方法,让我们帮助孩子平稳地度过这段封控时光,心理专家给小朋友们,特别是家长等照护人员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确诊的孩子
1.在医院接受治疗的孩子家长
以科学理性的态度面对孩子被感染,稳定自己的情绪。自责和愤怒是在身在重大负性应激事件后出现正常情绪反应。孩子被感染不是家长的错,没有必要过分责怪自己和他人。没有人愿意生病,也没有人愿意把病传染给别人。大家要接纳自责和愤怒的情绪,积极地调节。可以通过视频、语音的方式向亲人、朋友、心理治疗师表达这种情绪;通过视频与孩子的沟通,安抚孩子的情绪等。这样不但能够给孩子提供安全,也能够增加自己对外界的掌控感,缓解焦虑情绪。
2. 医院的医护人员
有的孩子患病,特别是与父母分离的孩子,可能变得很恐惧,粘人,睡眠不好,做噩梦等,所以医护人员会对他们提供陪伴和保护。医护人员要足够敏感,能够识别出孩子的情绪以及表达出的需求。鼓励孩子以自己的方式表达情绪。例如孩子哭着说自己很害怕,照护者就不要说,“别哭了,哭也没有用”,“不要害怕”等等,而是要表示理解,并表达自己的感受,可以说“我知道你有点怕,这么这么多叔叔阿姨在帮助我们,还有其他的小伙伴,我们一定会打跑病毒这个大怪兽”等,增强孩子的安全感和信心。
二、隔离期间的孩子
有的孩子是和家长在一起隔离的,家长除了安排好孩子规律的作息之外,可以利用这个机会与孩子加强交流。
家长首先要了解正确的病毒防护知识,在与孩子的生活中沟通交流中将防护知识及防控意识传递给孩子。对于学龄前或小学低年级儿童,我们可以透过讲故事、玩游戏、角色扮演的游戏等方式与孩子共同交流。同时,观察孩子的反应或处理问题方式,家长就可以知道孩子们在哪些预防知识或是关于疾病的了解上存在误区。
家长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增加了,互相了解的机会也多了,在共同游戏,共同做其他事情的过程中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增强对孩子的理解。当孩子表达情绪时,家长要能接纳孩子的情绪,特别是要了解孩子情绪背后的原因,是不是孩子的某些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当孩子的情绪平息后,可以与孩子讨论他们的感受,讨论怎样以更好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改变抱怨、唠叨、打骂等方式,学会理解、倾听、共情、接纳、帮助、支持等方法,找出亲子关系中不恰当的部分,解决沟通不良的问题。
相信经过这样的一段特殊的时间,家长能够加深对孩子的理解,增进亲子关系。隔离期间养成的一些良好的行为和习惯,今后要把这些行为泛化到日常生活中。
对于处于封控区、管控区和防范区的民众,面对新冠病毒,李洁也提出了几点建议。
1. 希望大家关注官方信息,减少无关信息的输入,听从政府安排。获得知识是人面临危险威胁的自然反应,市民想要对自己的处境有所控制;一是找可靠的信息源,比如政府机关发布的医疗机构发布的,二是要调动自己的知识或常识去判断信息和知识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2. 接纳自己的情绪:常见恐慌、担心、焦虑、猜疑、愤怒和攻击冲动等情绪;理解这些是在当前情况下正常的情绪,“我可以担心……”“我可以有这些情绪,是正常的”。
3. 获取调节负性情绪方法,比如呼吸法、渐进式肌肉放松法、蝴蝶拍、感恩练习等。
4. 任何疾病,最好的药,是自身免疫力的增强。良好的情绪状态有助于提高机体的免疫力,避免依赖药物、烟草和酒精等物质为情绪调节手段。躯体稳定是情绪稳定的基础,加强大众对自身躯体的照料,合理饮食,规律作息,可以通过瑜伽、冥想加强身心锻炼。患有躯体疾病患者科学就诊,遵医嘱服药,满足生理需求。
5.鼓励跟家人、朋友、同学、同事交流,因为交流、倾诉是最有效的释放情绪方式;分享即是释放,分享不仅帮了自己,也帮助了对方。
6.尽量用语音、视频类交流,文字的、单向的交流不如语音和视频的效果;尽可能找谈得来的人交流,找能谈私人话题的人交流;加强与外界的联结,构建稳固的社会支持网络,增强爱和归属感。
大家可以把精力放到更有价值、更有兴趣的事情上去:寻找自身愉悦自己的方式和活动,比如唱歌、看书、听音乐等;比如陪孩子玩耍、做功课,陪父母聊天;做一直想做而没有时间做的事。